跳至主要內容

大腸癌

大腸癌是香港第二位最常見的癌症。在2020年,大腸癌新症共有5 087宗,佔本港癌症新症總數的14.9%。當中,男性有2 905宗,而女性則有2 182宗。

在2020年,每十萬香港人口中即有68宗新增大腸癌個案。男性和女性的發病年齡中位數分別為68歲及69歲。特定年齡組別發病率自50歲起顯著上升。大腸癌新症以男性居多,於2020年男女新症比例約為1.3比1。

大腸癌在本港致命癌症中排第二位。在2020年,大腸癌導致2 287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15.4%。

如果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很多大腸癌個案都可以根治。整體患者的五年相對存活率為58.2%,當中第一期及第二期患者的五年相對存活率甚高,分別為95.7%及87.3%。第三期的五年相對存活率下降至68.7%,而第四期的五年相對存活率進一步下降至9.3%。了解大腸癌的徵狀及成因亦有助及早察覺病情。即使不幸患上大腸癌,認識其治療方法及學習治療期間與之後的護理調養,可以加速康復和預防大腸癌復發。

大腸癌是甚麼?

大腸是消化系統的最後部份,分為結腸與直腸。有時大腸內壁細胞會不正常生長,出現息肉、潰瘍或其他形態腫塊,但這些大部份的腫塊為良性的,唯亦有小部份息肉可能發展成為惡性腫瘤,變成大腸癌。

甚麼人較易患上大腸癌?

大腸癌的風險因素包括飲食中的纖維含量不足、進食大量紅肉和加工肉食、缺乏體能活動、肥胖、飲酒和吸煙。據統計,以下類別的人士患上大腸癌的機會較高︰

  • 帶有遺傳性的腸病,例如「家族性大腸腺瘜肉病」或「連氏綜合症」。
  • 大腸長期發炎,例如「潰瘍性結腸炎」。
  • 過往有大腸瘜肉。
  • 有大腸癌家族史,尤其是直系親屬(即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

大腸癌有甚麼徵狀?

早期的大腸癌或全無症狀。大腸癌的常見徵狀包括:

  • 大便帶血、或呈黑色、帶黏液,或直腸出血。
  • 排便習慣突變(持續便秘或腹瀉)、糞便形狀改變(幼條狀)、大便後仍有便意。
  • 無故體重下降。
  • 下腹不適(腹部發脹或腸絞痛)。
  • 身體出現貧血徵狀:手腳冰冷、疲倦、心跳加速、氣喘、面色蒼白、頭暈。

預防

許多大腸癌的風險因素與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有關,包括飲食中的纖維含量不足、進食大量紅肉和加工肉食、缺乏體能活動、肥胖、飲酒和吸煙。

另外,有以下風險因素的人士,患大腸癌的機會亦較高:

  • 帶有遺傳性的腸病,例如「家族性大腸腺瘜肉病」或「連氏綜合症」;
  • 大腸長期發炎,例如「潰瘍性結腸炎」;
  • 過往有大腸瘜肉;以及
  • 有大腸癌家族史,尤其是直系親屬(即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

透過實踐健康的生活模式,包括多吃高纖維食物、少吃紅肉和加工肉食、恆常進行體能活動、保持健康體重及腰圍,以及避免飲酒及吸煙,可預防或減低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篩查

「一般風險」的無症狀人士

專家工作小組建議,年齡介乎50至75歲的「一般風險」人士應與醫生商討,考慮採取以下其中一種篩查方法:

  • 每1或2年接受一次大便隱血測試;或
  • 每5年接受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或
  • 每10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

「較高風險」人士的篩查

  • 帶有「連氏綜合症」基因突變的人士,從25歲起,每1至2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
  • 帶有「家族性大腸腺瘜肉病」基因突變的人士,從12歲起,每2年接受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
  • 有一位直系親屬於60歲或以前確診患有大腸癌的人士或有多於一位直系親屬確診患有大腸癌(不論確診時的歲數)的人士,從40歲起或按患上大腸癌最年輕親屬的確診年齡計算早10年起(但不早於12歲),每5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作為另一選擇,相關人士在了解大便隱血測試與大腸鏡檢查相關的利弊後,可考慮每一或兩年進行大便隱血測試作為大腸癌篩查。

*關於大腸癌基因檢測的建議:對於帶有可識別基因突變的大腸癌病人,其家屬可進行兩層篩查,即先進行基因檢測才決定進行內窺鏡檢查,以減少不必要的檢查數目及降低潛在併發症的風險。

大腸癌篩查計劃

政府於2018年8月將大腸癌篩查計劃恆常化,分三階段大幅度資助沒有大腸癌徵狀的香港居民接受篩查。第一及第二階段分別覆蓋61至75歲人士及56至75歲人士,而由2020年1月1日起進一步擴展至50至75歲人士。參加者先獲資助接受由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安排的大便免疫化學測試,測試結果如呈陽性,參加者會被轉介到已參加計劃的大腸鏡醫生接受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

更多有關資訊,請瀏覽衞生署「大腸癌篩查計劃」網頁。

如何檢查和診斷大腸癌?

高危人士及出現大腸癌常見徵狀的人士,應向醫生求診,定期或儘快接受檢查,及早診斷和發現大腸癌能提高治癒率。大腸癌相關檢查包括以下各項:

  1. anchor

    乙狀結腸鏡及結腸內視鏡(俗稱大腸鏡)檢查

    結腸內視鏡檢查是現時最有效檢查下消化道的方法。透過一支柔軟內視鏡能檢查整條結腸及迴腸末端。一般來說,整個檢查需時約10至45分鐘。而乙狀結腸鏡則只檢查直腸和結腸下部分。

    大腸鏡檢查不但能檢查大腸腔內的情況,發現致病原因,還可以通過輔助儀器取活組織樣本化驗,甚至進行治療,例如切除大腸息肉。

    風險及併發症

    進行大腸鏡檢查時,病人會感到腹部氣脹及輕度不適。較嚴重的併發症包括腸道穿孔、出血、腹膜炎、心肺併發症、感染及急性腸閉塞等則很少會發生。一般來說,引起嚴重併發症的機會是少於百份之一。但檢查後如出現腹痛、血便等情況,應立即求診。

  2. anchor

    大腸鋇劑灌腸造影檢查

    這是一種診斷大腸疾病的X光檢驗。放射科醫生會將一條管通入直腸,再將含鋇的顯影劑灌入病人體內,然後進行X光拍攝,以便檢測大腸腔的輪廓和腫塊,凹陷性的潰瘍因而可被顯影出來。

  3. anchor

    直腸指檢

    醫生會將穿上潤滑指套的手指由病人的肛門伸入至直腸內,指檢病人的大腸腔內是否出現腫瘤。

  4. anchor

    糞便隱血檢查

    當消化道只有微量出血時,單憑肉眼是無法確認糞便是否帶血,糞便隱血檢查可從病人糞便樣本檢測出糞便是否有隱血。測試結果如呈陽性,病人需要進一步檢查,例如大腸鏡或大腸鋇劑灌腸造影檢查。

  5. anchor

    血液測試

    在一些大腸癌患者中,他們的癌指標如癌胚抗原(CEA)會升高。然而,由於這種指標的靈敏度(sensitivity)和特異度(specificity)有限,它主要用於監測病情發展。

若發現腫瘤,醫生可能需要替病人進行電腦掃描和其他造影測試。

大腸癌有甚麼治療方法?

大腸癌的主要治療方法包括:

  1. anchor

    外科手術

    手術切除腫瘤是根治大腸癌的主要方法,可以根治早期大腸癌和少數已經擴散到肺或肝臟的大腸癌。近年部份大腸癌切除手術已採用微創手術進行,不但加快病人康復過程,更大大減低了病人出現併發症的機會。但並不適用於每一位病人。部份直腸癌病人須要全直腸及腸繁膜切除手術,以増加治癒機會。有個別病人或需作臨時或永久性造口。

  2. anchor

    輔助治療

    輔助治療可以降低復發率和提高病人的存活率,主要針對大腸癌根治性切除手術後復發風險較高的病人。輔助治療包括放射治療和化學療法,放射治療是利用高能量射線殺死癌細胞,主要用於直腸癌病人。而化學療法則是利用抗癌藥物去殺死癌細胞。這些治療一般是在手術後才進行的。部份直腸癌病人則須要手術前進行同步放射治療及化學療法,目的是減少局部復發的機會及提高患者的整體存活率。

    什麼病人需要輔助治療?

    • 部份第二期結腸癌或直腸癌病人或需進行輔助治療。
    • 第三期結腸癌或直腸癌病人一般都需要輔助治療。
    • 第四期結腸癌或直腸癌病人,只有當所有察覺到的腫瘤包括已擴散的腫瘤都可以或已經全部切除,才會考慮輔助治療。
  3. anchor

    紓緩性治療

    對於擴散性大腸癌,視乎病人和腫瘤狀況,或需要接受紓緩性的化學療法或放射治療以延長病人的存活期和紓緩腫瘤引致的症狀。部份病人會按腫瘤的基因的變異或會採用標靶治療與化學藥物一併使用,以將整體療效提升。

大腸癌和相關治療會引起甚麼併發症?

癌腫瘤本身可引發腸阻塞、腸壁穿破等情況,部份大腸癌患者會有營養不良、貧血的現象,而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者,需特別注意。

  1. 檢查

    病人如需要接受內視鏡治療,如息肉切除、內鏡止血、擴張及支架放置等,會提高出現嚴重併發症如腸梗塞、出血的機會。

  2. 手術

    接受外科手術切除大腸腫瘤的病人,手術後若傷口癒合不良,有可能造成腹膜炎及敗血症;手術後也可能因腸道受細菌感染而導致炎症,也有可能出現排尿功能障礙。近年大腸癌切除手術多採用微創手術或在腹腔鏡下進行,大大減低出現併發症的機會。

  3. 化學療法

    化學療法的副作用主要包括:疲倦、容易受到感染或出血、食慾不振、噁心和嘔吐、脫髮、腹瀉、四肢的遠端麻痹;若病人出現以上副作用的情況,醫生會按病人的身體狀況處方,讓病人服藥後可減輕副作用的情況。

  4. 放射治療

    盆腔放射治療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疲倦、作悶、治療部位的皮膚反應和毛髮脫落、腹痛、腹瀉、大便赤痛、小便頻密或赤痛。而女性病人或會陰道分泌增加、痕癢不適及刺痛;若病人出現以上副作用的情況,醫生會按病人的身體狀況處方服藥。

如何妥善照顧大腸癌病人?

病人接受手術前後和康復期間,需要注意的事項很多,多一分認識和了解,有助患者積極面對疾病。

  1. 定期覆診

    每一位病人的病情不同,接受的治療、臨床表現亦有所不同,醫生會與病人商討,按病人情況與個別需要,制定康復期間的跟進治療與覆診安排。

    定期覆診及檢驗能夠偵測和及時發現復發或異時性腫瘤,予以及時診治,並治理其他因治療而引起的併發症,加速康復,提高生存率。

  2. 造口

    對於癌腫瘤位於直腸末端的病人,可能需要有暫時及永久性的造口。

    造口專科護士會根據病人的需要,與病人一起選擇適合的造口用品,協助病人學習正確使用和護理方法。

  3. 飲食

    應避免進食難以消化的高脂肪食物及對腸道刺激的食物,例如︰咖喱或辛辣食物。

anchor

結腸內視鏡(大腸鏡)及息肉切除術

  1. 簡介

    結腸內視鏡檢查,俗稱大腸鏡檢查,是用一支柔軟內視鏡檢查下腔消化道,包括迴腸末端、盲腸、結腸各部位、直腸及肛門疾病的最佳方法。病人懷疑患有大腸疾病如癌症、出血或大便帶隱血、大便習慣改變、長期肚瀉或便秘、排便困難等情況均應接受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除能發現致病原因,並能同時通過各種輔助儀器,對病源作活鉗樣本化驗及進行治療,例如切除大腸息肉。

  2. 檢查過程

    這項檢查通常是在內窺鏡房間內進行,病人需要側臥及屈曲雙腿。

    在檢查前,醫生先給病人注射適量的鎮靜劑,此能減低病人的焦慮及檢查時所引起之不適。醫生同時會替病人肛門部位塗上潤滑劑。醫生隨著將一支柔軟,直徑約為1.5厘米之內視鏡由病人肛門放進體內進行檢查。檢查期間, 病人均保持清醒。視乎病人個別情況,一般來說,整個檢查需時約10-45分鐘。在一些複雜的個案而需要特別治療者,所需之時間將會更長。如病人能跟醫護人員充分合作,則能有效地縮短檢查時間。

    如發現息肉,醫生會放置金屬圈經結腸鏡,利用電流切除息肉;一般適用於細於兩厘米的息肉。切除息肉時,病人不會感到痛楚。大部份息肉都是良性,只有小部份會演變成癌症。

  3. 風險或併發症

    結腸鏡檢查及息肉割除術一般都是安全的,但亦可能出現下列的併發症。

    檢查期間病人多感到腹部氣脹及輕度不適。較嚴重之併發症包括腸道穿孔、出血、心肺併發症、感染及急性腸閉塞等,一般來說機會少於百份之一。各併發症發生之機會隨著病人不同之情況及治療方法而有異。病人如要接受內鏡治療,如息肉切除、內鏡止血、擴張及支架放置等則出現嚴重併發症之機會亦大幅提高。如併發症出現,病人或需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嚴重者可導致病人死亡。病人應主動詢問主診醫生以明瞭詳情。

  4. 檢查前準備

    病人在檢查前三日必須食用低纖維餐。如病人服用鐵質補劑,須在檢查前三至四日停服。病人必須先服用強力清瀉藥水以將大腸內之大便全部排出,使醫生能更準確地觀察大腸壁之病變。清瀉藥水之劑量及服用方法因應各人需要而不同,故病人須依照指示準時服用。如病人未能完成放瀉程序,則有礙檢查進行。病人如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瓣膜性疾病或懷孕等,須告訴醫護人員並聽從其指示服藥。病人亦應提供現所服用藥物的詳情,特別是某些影響凝血的藥物及任何過敏反應資料。門診病人不宜親自駕駛前往檢查;亦應避免在檢查前酗酒、抽煙或服用不當份量的鎮靜藥物。年老、行動不便的病人宜由家人陪伴前往檢查。

  5. 檢查後須知

    於檢查後,待麻醉藥或鎮靜劑藥力減退後病人便可進食。如病人接受鎮靜劑注射,則整天不可操作重型機器、簽署法律文件或駕駛,以防意外發生。病人應主動查詢檢查結果及日後覆診日期,並依照醫護人員指示完成藥物療程。

  6. 檢查後跟進

    在檢查後如病人出現輕微不適,或對檢查結果、服藥有疑問者,應向醫護人員查詢;如出現嚴重事故,如大便出血、劇烈腹痛等,則應到就近急症室求診。

  7. 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 (腸道協作)

    因應市民對腸道疾病檢查需求日增,醫院管理局推出「腸道檢查公私營協作計劃」,資助合資格病人接受由私家醫生提供的服務,透過利用私營界別中的服務的容量,為病人提供選擇,讓病人可及早接受檢查,儘快獲得適切治療。

    在計劃下,病人可從參與的私家專科醫生名單內,自由選擇一名醫生接受相關服務,包括臨床評估、大腸鏡檢查及解釋檢查報告。如有需要,醫生亦會為病人抽取組織化驗、切除瘜肉及與其商討跟進治療方案。

    醫管局會為每名病人提供一次過定額資助,資助額為6,800港元(不需要切除瘜肉)或7,500港元(需要切除瘜肉)。另外,病人只需支付1,000港元基本自付金額,有個別私家醫生可能收取不超過1,000港元的額外費用,所有額外費用將刊登在醫管局私家專科醫生名單內供病人選擇。根據計劃的準則而合資格獲得豁免的病人,可選擇不收取自付額的私家專科醫生,醫管局會為病人支付$1,000港元自付額。

    醫管局將視乎計劃名額,由二零一六年十二月起邀請正在公立醫院輪候接受大腸鏡檢查、被列為穩定個案、能夠在家中進行大腸鏡檢查前準備,及適合在日間醫療設施內接受大腸鏡檢查的病人參加。計劃辦事處會按病人登記輪候大腸鏡檢查的日期及臨床情況決定優先次序,分批發出邀請信,病人無需自行申請。獲邀病人須前往指定醫管局診所接受評估及遞交申請表,並要同時登記「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以便醫管局與私家醫生互通醫療紀錄及報告。

    詳情請參閱醫管局網站

  8. 備註

    本網站只提供有關結腸內視鏡檢查的基本資料,可能發生的風險或併發症不能盡錄。某類病人的風險程度亦為不同。如有查詢,請聯絡你的醫生。

anchor

大腸鋇劑灌腸造影

  1. 目的

    檢查大腸的病變。

  2. 潔腸的方法

    由主診醫生決定採用下列其中一項:

    • 服用輕瀉劑:

      檢查前一晚服用輕瀉劑,例如Klean Prep或等同藥物;請依藥單指示服用。

    • 灌腸清洗:

      檢查前一晚服用輕瀉劑;檢查前三小時開始灌洗大腸,必須徹底清除腸內的糞便。

    洗腸後要等一至兩小時讓腸道內的水份被充份吸收,才可以進行灌腸造影檢查。

  3. 檢查前準備

    為確保高質素的檢查效果,檢查前的準備必須嚴格執行:

    • 檢查前兩天進食低渣滓食物(如麵包、薯仔、飯等澱粉質食物);不可吃蔬菜、生果。
    • 檢查前一天進食流質食物。
    • 檢查當天不可進食早餐。

    注意

    • 如懷疑可能或已經懷孕,檢查前請先通知放射科職員。
    • 糖尿病人請遵照醫生指示調節糖尿藥份量。
  4. 檢查過程

    這項檢查是由放射科醫生執行,需時約一小時。利用X光透視,放射科醫生將鋇劑和空氣注入導管,經肛門、直腸直達大腸,同時進行觀察及X光攝影。大腸內注入空氣和鋇劑,會引起腹部脹痛和不適;然而檢查完成後,不適感便會消失。當檢查進行時,病人如感覺腹部疼痛或任何不適,應立即通知醫生。檢查進行期間,病人請與醫生及放射技師合作,身體依指示作不同角度的轉動,以配合拍攝大腸各部份。如有需要,醫生會替病人注射藥物來放鬆大腸。

  5. 檢查後須知

    檢查完畢後,病人可以如常進食,並應盡量飲用大量開水。在檢查後數天內,大便可能呈現白色。

  6. 併發症

    一般而言,因鋇劑造影檢查而出現併發症的機率極微。常見併發症如下:

    • 病人腸壁如因近期手術而有輕微破損,鋇劑造影檢查可能導致大腸穿孔。
    • 鋇劑可能滲入靜脈血管內。
  7. 備註

    本網站只提供有關大腸鋇劑灌腸造影檢查的基本資料,可能發生的風險或併發症不能盡錄。某類病人的風險程度亦為不同。如有查詢,請聯絡你的醫生。

anchor

腹腔鏡大腸切除術

  1. 簡介

    腸道分為小腸和大腸(包括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大腸主要負責吸收水份和凝固糞便。糞便會先存於直腸,然後經肛門排出。

    腹腔鏡大腸切除術是大型手術,以腹腔鏡技術部分或完全移除結腸或直腸,是創傷性最低的手術,所作切口較小,而手術後的痛楚和相關併發症也比較少,能夠較早恢復排便機能。

  2. 手術程序

    • 手術程序在全身麻醉下進行。
    • 在腹部開出小切口,以便插入腹腔鏡和其他工具。
    • 向腹腔吹入二氧化碳。
    • 外科醫生鎖定腫瘤(C)位置後,以腹腔鏡工具切除染疾的一段結腸(A至B段)(請參閱下圖所示的腫瘤和結腸段位置)。
    • 餘下的腸道兩端會在適當時候接回,否則手術後可能形成暫時或永久的造口。
    • 視乎疾病的性質和個人的體形結構,可能無法或者難以安全地利用腹腔鏡技術完成手術。在此情況下,則須改為傳統的開腔手術。

    腫瘤和結腸段位置

  3. 風險

    麻醉涉及的併發症
    • 心血管併發症:急性心肌梗塞或缺血性心臟病、腦中風、深靜脈血栓、嚴重肺栓塞等。
    • 呼吸管道併發症:肺不張、肺炎、哮喘發作、慢性支氣管炎加劇等。
    • 過敏反應及休克。
    手術程序涉及的併發症(前3項可能需要再進行大型手術,涉及的整體死亡率達5%)
    • 與腸道準備有關的併發症(腎衰竭/電解質失衡)。
    • 皮下氣腫及切口疝。
    • 結腸左曲轉動時令脾臟受損。
    • 膀胱及輸尿管受傷。
    • 吻合口流血、滲漏或破裂(3至10%),以致需要再作手術、氣孔及吻合口狹窄。
    • 腹內出血及積水。
    • 膀胱功能障礙(20%):多屬暫時性(直腸癌手術),尿道感染。
    • 套針傷害:膀胱、胃腸道或血管。
    • 短期失禁、腸道阻塞(長期腸阻塞/黏塞)。
    • 性功能障礙、性無能(30至40%)(直腸癌手術)。
    • 傷口併發症︰感染(10%)、疤痕問題(增生,蟹足腫)。
    • 致命空氣栓塞。
    • 創傷口復發(附近或整體或兩者俱有)。
    • 造口問題︰壞死、收窄、流血、回縮、造口旁疝、脫垂、高輸出、皮膚紅損。
  4. 手術前準備

    • 手術前會晤負責醫生,了解診治、不同處理方法、手術性質和可能風險。填妥知情同意書。
    • 手術前檢查程序:身體檢查、驗血、胸部X光及心電圖。
    • 腸道準備:
      1. 手術前3天維持低渣飲食(low residue diet),避免高纖食物如蔬菜、水果、麥片等。
      2. 手術前2天進食流質食物/稀粥。
      3. 手術前一天可服用清腸藥;可以進食清的流質食物(非奶類製品)。
    • 手術前麻醉評估。
    • 剃淨手術部位,清洗身體。
    • 手術前6個小時禁食,以減少哽喉風險。
    • 進入手術室前先更換手術服。
    • 可能需要導尿,否則應於手術前排清尿液。
    • 可能需要預先服藥及進行靜脈內滴注。
    • 可能需要預先服用或施用抗生素。
    • 把你的藥物敏感情況、常服藥物或其他醫療情況告訴你的醫生。
  5. 手術後事項

    一般而言,在進行手術後,可能因為插管而導致喉部輕微不適或痛楚。因為進行過吹氣,腹部、肩膊或頸部輕微不適或痛楚屬正常情況。噁心或嘔吐現象亦屬正常情況。如果情況嚴重,請通知護士或醫生。止痛方法一般為病人控制性鎮痛或硬膜外止痛。

    傷口護理
    • 手術後以消毒敷藥覆蓋傷口。
    • 保持傷口敷藥乾爽;釘針或皮夾會在手術後7至14天移除。
    • 避免鼻胃管、尿導管、靜脈導管等外科插管糾纏打結。
    • 可能需要接上腹腔引流管以排除穢液,視乎排出體液的情況和份量,一般在2至5天後移除。
    活動

    初期進行走動和深呼吸練習有助減少胸口感染或肺栓塞的機會。

    飲食
    • 手術後短期內限制飲食;當腸道功能復元時即可逐漸恢復(流質、軟性以至正常飲食)。
    • 初期大便稀而頻繁,但情況會隨著時間而改善。
  6. 出院後應注意的事項

    飲食

    毋須限制飲食;應多喝水和進食纖維豐富的食物,以助排便。

    傷口護理
    • 傷口輕微痛楚屬正常情況。
    • 可以洗澡,但切記保持敷藥乾爽。
    活動
    • 1至2星期內可以恢復日常活動(視乎個人情況而定)。
    • 首4個星期應避免舉起重物或過度屈伸身體。
    覆診
    • 緊記移除縫線或皮夾的日期。
    • 依時收取病理報告和進行檢查。
  7. 備註

    本網站只提供有關腹腔鏡大腸切除術的基本資料,可能發生的風險或併發症不能盡錄。某類病人的風險程度亦為不同。如有查詢,請聯絡你的醫生。